9月15日至17日,四年一次的第十一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在合肥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分会、国家压力容器与管道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由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浙江锦敦气体装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武汉海王机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山东恒通膨胀节制造有限公司、国镓芯科(池州)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新力通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浙江蓝能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来自国内科研、设计、制造、使用、检验、高校、安全监察等系统和德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外籍专家学者近500人参加会议。
16日上午,会议隆重开幕。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安徽省科协主席韩军,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副局长周亮,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陈超志,合肥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张志,中国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促进会秘书长王晓雷,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副院长(正局级)贾国栋,合肥市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王挺,日本科学院外籍院士李银生等领导和来宾参加会议。压力容器分会荣誉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机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学东,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氢能研究院院长郑津洋视频参会。分会荣誉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涂善东,分会荣誉主任委员、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原局长宋继红,分会荣誉主任委员、中国特检院原总工程师寿比南,分会副主任委员、合肥通用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国机集团首席专家王冰,分会副主任委员中石化化工事业部原副主任(正局级)徐钢、华东理工大学校长轩福贞、南京工业大学原副校长巩建鸣、清华大学教授刘应华、西安交通大学原副校长程光旭,常务委员浙江锦敦气体装备智造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夏康等分会相关领导出席会议。
分会副主任委员、总干事,合肥通用院党委书记、董事长范志超主持开幕式并致开幕词。范志超代表会议主办方,向出席大会的各位领导、院士专家、国内外的各位来宾表示诚挚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压力容器事业发展的各位同仁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全国压力容器学术大会自1980年开始,45年来已成功举办了十届,是我国广大压力容器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技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对推动我国压力容器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陈超志代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向大会召开致以热烈祝贺,他指出,压力容器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装备,分会与合肥通用院深度产学研协同,在战略研究、技术攻关等方面成果丰硕,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会将持续支持分会工作,共促压力容器行业高质量发展。
周亮代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致辞,充分肯定分会在服务国家战略、完善标准、搭建平台等方面的突出贡献,希望分会聚焦行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技术升级,助力我国压力容器技术走向世界,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再作贡献。
开幕式上,王冰宣读第四届中国压力容器优秀青年论文授奖公告,涂善东宣读第三届“金盾杯”中国压力容器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授奖公告,与会领导向获得优秀青年论文和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20余名青年才俊颁发了证书。
开幕式后举行了主旨报告会,由涂善东、寿比南、轩福贞、贾国栋主持。
宋继红作了题为“特种设备安全法律制度体系建设最新进展”的主旨报告,介绍了第十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以来特种设备安全法律制度体系建设成效,分析了当前特种设备安全形势和法律制度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阐述了特种设备安全发展的趋势特点及相关的热点问题,并就运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特种设备安全法律制度体系建设提出建议。
郑津洋作了题为“极端环境材料行为及其对压力容器设计的影响”的主旨报告,系统分析了极端环境对压力容器材料行为的作用机制和规律,重点阐述了相关研究成果在高压储氢容器抗氢脆设计、基于材料深冷强化的深冷压力容器轻量化设计,以及车载高压氢气瓶耐火性能预测等方面的创新应用。
陈学东作了题为“中国极端条件压力容器设计制造与维护技术进展”的主旨报告。报告回顾了“十四五”以来我国压力容器设计制造与维护技术进展,分析了未来科技与产业中与压力容器相关的科技需求以及面临的挑战,结合行业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十五五”若干研究建议,并围绕氢能利用、人工智能、深海深地深空、生物制造、极端制造等重点方向分享了技术预见。
寿比南作了题为“锅炉和压力容器标准国际化技术展望”的主旨报告,梳理了近年来锅炉压力容器标准的国际化进展,分析了全球锅炉压力容器产业的标准化需求,研判了标准国际化对我国相关产业的挑战与机遇,探讨了深入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借鉴意义,提出了锅炉和压力容器国际标准的技术发展方向和工作目标。
贾国栋作了题为“压力容器全寿命周期风险防控技术现状与展望”的主旨报告,剖析了全寿命周期风险防控的现状与挑战,指出压力容器安全风险防控需打破“分段治理”,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发力,构建全寿命周期风险防控技术、标准和管理模式,打造数据与智能技术驱动的全链条协同生态,从而实现本质安全、长效经济和数智化转型。
轩福贞作了题为“以器载道-高温高压装备技术的新挑战”的主旨报告,提出装备研发需推动从传统单一装备开发向工艺-装备协同的系统路径转型,创新性阐释了“以器载道”理念内涵,结合新一代半导体等核心器件研制目标,系统解析该理念的创新实践路径,强调从生命周期、电化工新技术等维度保障装备安全与工艺发展。
张建伟院士作了题为“具身智能连接世界模型、造福人类”的主旨报告,指出在非结构化极限环境中实现自主作业仍面临多重挑战,介绍了人工智能赋能实践路径,分析了“具身智能”在机械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应用趋势,提出以服务人类共同需求为导向,注重伦理治理,推动通用智能机械系统与相关物理、工程学科协同发展。
大会主旨报告紧扣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系统研判行业技术前沿趋势,深入交流关键技术创新成果,对传统产业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未来产业培育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有助于凝聚行业共识、深化产学研协同,加快我国压力容器行业技术进步。
会议期间还举办了学术技术交流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围绕压力容器材料、设计、制造、检验检测和使用管理等领域宣读交流了176篇论文。这些论文介绍我国压力容器相关技术最新进展,分析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以及前瞻未来发展趋势。
本次学术会议还设有国际分会场,来自日本科学院外籍院士李银生、德国巴斯夫技术中心总监Bernd Glaser先生、加拿大核工程公司首席工程师Steven Xu先生、日本国内对策委员会田村博先生、日本东京大学Kazuki Shibanuma教授、日本九州大学Aleksandar Staykov教授、英国焊接研究所技术顾问孙星博士、英国腐蚀学会理事长高云男博士、英国因达森公司首席技术官钟铖欢分别围绕中国核电站重要部件结构完整性评估研究、储罐真空损伤的原因与解决办法、技术研发对加拿大核反应堆延长服役的支撑作用、加氢机软管标准化、基于多尺度建模策略的钢材疲劳寿命预测、氢脆的气相抑制及催化表面化学方法、氢环境下焊接管道材料的疲劳与断裂力学性能、油气生产设施中承压设备基于风险的检验、传感器赋能检测自动化与转型等进行技术交流与讨论,对压力容器相关技术发展开展了探讨。